《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交通规划纲)明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是未来国家建设面向世界的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之一,是国家“4极”中的一极。这一新定位,对重庆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对未来重庆综合立体交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朝阳照射下的果园港。何建钢 摄/视觉重庆
强化和提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与此相一致,交通规划纲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国家国际性大型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极点,促使重庆在国家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发挥极点极化作用:吸引、辐射带动与示范引领。
由此可以说,交通规划纲要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强化和提升,三者是一套组合拳,借此打通一点,即可激活一片,畅通八方,实现稳定、扩大和提升多个产业链。
这种强化和提升,意味着枢纽设施容量规模的扩大、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城市整体吸引力的全方位升级。这要求必须以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更科学的态度、更高的专业水平,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大流量需求,建设立体化、超强能力的集成枢纽口岸设施与联通内外的大通道网络体系,以此形成吸引投资的双重效应,即直接吸引投资和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投资。
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
按照交通规划纲要,未来我国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点建设,网络节点按重要性分为极——群组——组团3类,连接线按强度分为主轴——走廊——通道3个层次,构建4极8群组9组团、6主轴7走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网络4极。4极之间通过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6主轴连接,打造我国综合立体交通协同发展和国内国际交通衔接转换的关键平台,充分发挥促进全国区域发展南北互动、东西交融的重要作用。
重庆定位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的极点,可以通过3主轴直连其他三极,通过2走廊2通道直连辐射东西南北,为把重庆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大型国际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并在国家高质量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创造了新的优势条件。
六个方面着力
2020年,在经济全球化逆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情况下,江北国际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排名创纪录的进入全国第4,排名较2019年提高5位,货运吞吐量增长了0.8%;全市水路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2.1%和1.2%;中欧班列开行量创新高,达到2603班,同比增长72%,货值900亿元,同比增长65%;陆海新通道铁路集装箱开行量超过1297列,同比增长40.5%,跨境集装箱开行2821车次,同比增长126%;渝深渝沪铁路集装箱运量由原来重庆的发送量大于到达量,发展为现在发送量接近于零而到达量迅速增长。这些数据传递出一系列信号,重庆作为国际性大型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目前发展趋势好,未来潜力巨大、前景可期。
重庆处于内陆地区,在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时应着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枢纽与口岸通关能力建设。重点是两个方面,其一是第二机场规划建设与多机场协调发展协同运营能力,核心是按照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开放共享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解决需求与融资问题,航空是真正直接体现国际性枢纽之所在;其二是铁路集装箱场站扩能建设、主城铁路环线建设与联合运营调度能力,解决铁路集装箱运输卡车排队等待问题。
二是通道能力建设。这决定着枢纽辐射半径与需求,尤为重要。重点首先是水运三峡船闸过闸问题,短时难以根本解决,但可以通过加大政策力度推进大型标准化船型、精细分类、港口协同、企业协同实现一定程度缓解;其二是陆海贸易新通道铁路扩能提升也是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三是重庆毗邻区域的公路连通问题。
三是口岸建设。核心是通过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口岸协同,重点推进“两单工程”,即完善推广单一窗口和试点多式联运一单制。
四是多式联运发展建设。重点是水铁联运、公水联运和公铁联运问题,其中包括客运多式联运问题。
五是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发展专业化物流,开发具有行业特点和产品特点的专业物流运作模式,实现物流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六是全市性综合交通枢纽运行监控、协调运行与智能调度能力建设。用以服务未来多重重大突发情况下的应急运输与保障。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重庆市政府参事)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0MrnCNwS17vTeJDt4lE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