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联系方式
电话: 023-62652384
邮箱: tzb@cqjtu.edu.cn
传真: 023-62652384
地址: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研究“沙漠土壤化”技术让3万余亩沙漠变绿洲
2024-01-08作者:重庆日报浏览次数:

▲2023年重庆市“最美生态环保人”发布仪式现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12月3日,参加完2023年重庆市“最美生态环保人”名单正式发布后,易志坚就打算带领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尽快返回实验基地,开启新一轮研究。作为团队负责人,易志坚教授向记者讲述了沙漠变绿洲的故事。

“现有的沙漠化防治研究着眼于固沙,未从改变沙体本身的力学-生态特性入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扩张及其危害。 ”易志坚介绍,早在2008年,他就提出“颗粒物质约束力学”科学问题和“沙漠土壤化”基本概念,并开始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理论研究。“有了研究方向后,我们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理论论证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易志坚教授。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009年开始,易志坚带领团队开始进行深化理论研究和室内室外试验,获得了大量原理性验证结果和数据,最终在2012年形成了完善的沙漠土壤化理论框架和方法。随后3年,团队在重庆开始了进行模拟沙漠环境的“沙改土”种植试验,同时完成了具有万向结合约束作用的植物纤维粘合剂研发和性能表征研究,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无毒无副作用。

前期的准备完成后,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于2016年正式开展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沙漠生态修复实地验证试验、中试试验和产业化试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经过7年潜心研究,易志坚决定带领团队到沙漠去实地试验,并联系上内蒙古阿拉善盟相关负责人。听到有科研团队要来搞研究,当地负责人的第一反应是“要经费,还是要项目?”

“不要项目不要钱,只要一块沙漠地,没人干扰就行!”易志坚的回答让该负责人深受震撼,此后予以了尽可能的支持。

▲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沙漠中的环境极其恶劣,常常风沙肆虐,眼睛、鼻子、嘴巴里都是沙,飞沙打在身上生疼;烈日炎炎,紫外线极强,几个小时裸露的皮肤就得脱层皮;气候干燥使得鼻血经常不约而至。

赵朝华、李亚等团队骨干成员,常年身处沙漠,几乎没有节假日,身体肉眼可见的遭受了损伤。然而,他们却始终坚定的扎根在实验场,未有半分怨言。大家表示,一定要用沙漠土壤化技术让荒沙披上绿装、再换新颜!

“长久的坚持和投入最终没有白费。”团队相关负责人彭凯表示,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先后获得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8项,国际发明专利8项。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果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国际“为地球奋斗奖”1项。彭凯称,“这是迄今为止,能够真正改沙成‘土’,使沙漠化土地‘变绿洲’得以规模化快速实现的最有效、节水、安全、环保的技术。”

易志坚称,我国有173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其中仅1%用“沙漠土壤化”技术改造,就将获得2600万亩可利用土地。他表示,该项目将对我国荒漠化防治、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土地利用、生态碳汇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产生重要的战略意义。

到目前,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的“沙漠土壤化”技术已经在国内外不同立地条件下应用30000余亩,防治荒漠化成效明显。


上一条:重庆交通大学伊斯坎旦·依沙克:坚守教育... 下一条: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