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下午,重庆交通大学“同心微讲堂”之留学归国教师经验分享会在南岸校区第一教学楼301会议室举行。活动以“智能交通领域留学经验与学术前沿”为主题,特邀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吴伟教授、院长助理王嵩副教授两位留学归国学者作专题分享,为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国际视野与科研深度的思想盛宴。此次活动由校党委统战部和欧美同学会举办,交通运输学院承办。校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何玲主持活动,校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盛进路、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魏铜铃以及百余名师生参加活动。

校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盛进路在开场致辞中指出,留学归国教师是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他回顾了重庆交大欧美同学会近年来在搭建学术桥梁、促进跨文化合作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强调:“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智能交通领域亟需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问题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希望师生以此次分享会为契机,主动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将海外经验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能力。”
聚焦国际前沿:智能交通技术赋能城市发展
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青年领军学者,吴伟教授结合其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访学经历,简要介绍了我国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成就,系统阐释了智能交通管控技术的前沿动态。他通过“交通仿真优化”“动态路权分配”等案例,揭示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如何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并强调“技术需扎根本土实践”,分享了团队在重庆智慧交通试点项目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王嵩副教授则以“数据驱动下的智慧交通系统”为主题,基于其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求学经历,投身国内数智交通变革体会,深入剖析了车路协同、智能感知等技术在提升交通效率中的应用。他提出“智慧交通是系统性工程”,需融合多学科交叉思维,并展示了团队在智能网联驾驶、交通碳排放监测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碰撞思想火花:国际化视野推动本土科研创新
在师生互动环节,两位学者以“留学经历如何重塑科研思维”为切入点,与现场师生展开深度对话。针对“如何平衡国际经验与本土需求”的提问,吴伟指出:“国际合作的关键是方法论的借鉴,要结合本土实际进行转化”,其团队研发的“山地城市交通仿真平台”正是融合国际理论与本土数据的创新实践。王嵩则强调“科研需立足国家战略”,他通过海外学者合作案例,阐释了国际学术网络对科研攻关的支撑作用。两位学者还展望了未来交通人才需求,希望同学们打好交通运输学科专业基础、拥抱数智科技趋势、锻炼自主探索创新能力、勇攀科技高峰。

凝聚共识:以高水平开放引领学术高质量发展
校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何玲在主持中表示,学校始终将国际化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通过“留学归国人才引育计划”,推动智能交通领域与国际顶尖团队深度合作。她呼吁师生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学术资源,将“国际经验”转化为“中国方案”。

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魏铜铃在总结中说,学院依托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聚焦交通强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需求,正面向未来交通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数智绿色交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希望学院留学归国人员弘扬留学报国传统,希望同学们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创造时代洪流,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